一篇让数万人陷入沉思的炒股文章
早在几年前我就通过股票市场的涨跌规律的观察有了一个蒙胧的看法,这个看法就是,当普通的投资者绝大多数都对股票市场的熊势义愤填膺的时候,尽管管理层会出现一些利好的措施,引起大盘上涨,但是这个上涨不大可能会是反转行情,只是一个比较大的反弹行情;只有在普通的投资者绝大多数都认为,这个市场还会下跌,而以前死捂股票的方法已经损失惨重了,如果不借反弹沽出自己手中的股票,以后会损失更惨重,当这种看法象流感一样蔓延开来并纷纷付诸实际,那么大盘就会到底了,一个长时间周期性的牛势上涨行情就会在反反复复中进行下去?br
老吴是新中国的第一代股民,他回忆了上海股市最早的情状。对很多正在股海挣扎股民朋友来说,不妨细细体味老吴的话,因为殷鉴不远,往事并不如烟
以下是老吴的自述:
中国的股市嘛,二十多年来一直是乱哄哄的,从来没变过
我记得上交所最早开市的时候,上证指数?00点不到一点儿,上市之后,股票少,要买的人多,自然是乱涨,管理层一看不对,决定设涨跌停板限制。一开始设的还好,5%,后来改?%。所以当时往往都是一开盘就是板
后来一看这样不行,都没成交量了,又决定放开股价。一开始还好,一批批的放。然后到1992年的5月份,忽然有一天,一下子全放了。当天上证指数就?00多点涨到1200多点。一天指数涨一倍,你听说过没有?这轮大牛市也就涨了一倍多一点儿,当时一天就涨上去了
放开股价的后果就是证交所直接挤爆。当时的北外滩,我们是这样认人的,穿着红马甲的是交易员,不穿交易员的就是股民,天天人山人海。据说第一批发财的不是股民,是那里中午卖盒饭的?br />
这样不行啊,每天眼看着都要踩踏啊。于是想着找个大点的场子,于是找了文化广场
股市,英语叫Stock market。在中国,股市在最早的时候,还真的是一个market(大集??2?月份,文化广场华丽变身为“上海证券大菜场
券商搭了一个又一个简陋的柜台,看上去就像卖肉的。但实际上割肉的往往是股民。当时文化广场里,委托单是稀缺资源,我记得买进的单子是红的,卖出的单子是绿的,行情好的时候,根本拿不到委托单。于是黄牛应运而生,在场子里高价卖委托单。我记得有一次,我要买大飞乐,却没有委托单,眼睁睁看着股价乱涨,那是一个急啊,挤来挤去终于从一个黄牛那儿花?0块买了一张红单子,又好不容易挤到柜台前,正要填价格,发现已经惨惨地跌下来了。当时我果断地没有下笔,而是转手又把委托单卖了
有了这次教训之后,以后只要有机会,我就囤积委托单。囤了一本又一本,可后来委托单就不用了,于是这些委托单全给了我儿子当草稿纸,他初中三年的草稿纸用的都是委托单?br />
其实除了交易,当时看行情也是一个问题。交易大厅里有大屏幕,但你挤不进去啊。当时徐家汇,肇嘉浜路天钥桥路路口有一家证交所,好像是海通吧,在大门外高处有一块滚动行情的屏幕,据说有人为了看行情,在对过的六百楼上专门租了间房间,开盘了就好用望远镜看行情
还好后来BP机的商家嗅到商机,在BP上滚动播报行情,才解决了看盘这一大问题。当年的股民,几乎人手一只BP中文机,翻啊翻啊查行情,大概这就是最早的低头族了吧。这一功能令BP机的生命延长了好几年
我有过得意的时候,在一万多块一股的时候抛掉了老庙黄金,赚了好几倍。也有过失意的时候,有一次股票暴跌,我从文化广场里割肉出来,就觉得天昏地暗,一屁股坐在复兴路的上街沿上坐到半夜?br />
但这都不是最疯狂的时候。后来我坐进了大户室,在江苏北路上的一家证交所,在大户室里才见识了真正的疯狂。当时银证还未分家,券商的融资完全没门槛,大户室里的人,只要人头混得熟了,一百万以下的资金几乎随便融。当时的几十万和现在的几十万概念完全不同好不好,当时几十万你房子可以买好几套
融资买股票也就算了,当年的国债期货,我记得是十倍的杠杆(可能不太准确),居然都有人融资做?27事件你知不知道?面上是大佬几十上百亿的厮杀,到底下的大户室里就是赤裸裸的绞肉机。我们证交所里二楼是一排大户室,平时里面的人基本都混熟了的,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某某某不见了,有传闻爆仓跳楼的,也有传闻消失躲债的。股市才有了三四年,就学人家玩杠杆,许多前一天是一夜暴富的赢家,后一天便是血本无归的输家
老股民弱市中屡战屡胜的不传之技
一、盘 良好的盘感是投资股票的必备条件,盘感需要训练,通过训练,大多数人会提高。如何训练盘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保持每天复盘,并按自己的选股办法选出目的个股。复盘的重点在阅读所有个股走势,副业才是找目的股。在复盘进程中选出的个股,既符合本身的选股方式,又与目前的市场热门具有共性,有板块、行业的联动,后市走强的概率才高。复盘后你会从个股的趋同性发现大盘的趋势,从个股的趋同性发现板块 2、对当天涨幅、跌幅在前的个股再一次认真阅读,找出个股走强(走弱)的原因,发现你以为的买入(卖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