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高换手率揭秘_股票软件破解

巴菲特买股心经

  港股分析师黎伟成表示,有股神之称的巴菲特公开表示现是吸纳美股良机,虽使纽约市略反弹,却迅为滞后数据拖累报跌;非投资专家断错症、睇错市或买错股,在在显示华尔街市场人士崩溃信心短期难挽。不过投资者在环球金融业人心虚怯之险境,亦非危中无机,只要认真剖析巴菲特之言,未尝找不到长线投资之道。

    

  彼得·林奇,人称最富传奇色彩的基金经理。他广为流传的传奇故事之一,就是他的高换手率。他在出任富达基金公司麦哲伦基金经理的最初4年里,头一年的换手率是343%,随后3年则是300%--麦哲伦基金就像在林奇手里旋转的万花筒千变万化,令旁观者眼花缭乱。

  麦哲伦基金创立于1963年,原名富达国际基金(FidelityInternationalFund),1965年3月更名为麦哲伦基金。当时,彼得·林奇还是波士顿大学的一个学生,周末当高尔夫球童勤工俭学。1972年他加入富达公司成为证券分析师,关注纺织业、金属行业、化工业等公司的,正碰上1972-1974年美国股市的大崩盘。这次大崩盘是美国自1929年股灾以来最大的一次,麦哲伦基金深受其害,1966年其基金额是2000万,到了1976年减少到600万。因此,公司不得不在1976年将其与旗下的另一个基金埃塞克斯基金(Essex,基金额1200万)合二为一。当然,合并也给了彼得·林奇一次机会。他1974年升任富达公司研究部经理,投资委员会成员。1977年更被任命为麦哲伦基金经理。

  上任伊始,彼得·林奇就忙于换股--他不仅要将自己选择的股票替换前任的股票,还要将股票变现偿付投资者的赎回要求。这就是他的高换手率的由来。在熊市里共同基金被人们所抛弃,麦哲伦基金被迫自1977年到1981年连续4年对新客户封闭,同时基金单位被严重赎回,约缩水三分之一。彼得·林奇临危受命,高换手率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当然,这还取决于彼得·林奇的进攻性策略,用他的话来说:要不断地寻找更好的股票来换掉我已经选中的股票。

  在1978年的基金年报里,彼得·林奇主张:减少持有汽车工业、飞机制造业、铁路、公用事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和能源工业的股票,增加金融机构、广播公司、娱乐业、保险业、银行金融业、消费品工业、宾馆行业和租赁业的股票。在1979年的基金年报里,彼得·林奇则提到了他所特别关注的5大类别公司:中小成长型公司;前景正在改善的公司;处于低谷的性的公司;高收益和不断增长的公司;那些被市场所忽视或资产被低估的公司。好在麦哲伦基金是资本增值基金,有权购买任何资产,让彼德·林奇有了充分施展的余地。

  高换手率也给他留下许多遗憾,不少股票在他后走势强劲,取而代之的新股票却不尽如人意,以至他经常自嘲拔掉鲜花,浇灌杂草。不料他的这句话竟成了名言,以至有天晚上居然接到巴菲特的电话,请求允许他在给股东的年报中引用这句话。可见,巴菲特对此也深有同感。像电影一样,买卖股票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这4年的封闭期对于彼得·林奇不啻一种严格的训练,他被迫熟悉各行各业,了解导致每一个公司或行业盛衰的种种因素。在人称共同基金之都的波士顿,他每年访问几十家公司总部,在地区性投资会上了解几十家公司,邀请200家公司来富达共进午餐,举行各种座谈,形成了每月至少和每一个主要行业集团的代表人物交谈一次的惯例。而他自认最重要的收获,是懂得了自己做研究的价值。

  功夫不负有心人,彼得·林奇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尽管基金被赎回了三分之一,基金额却跃升到5000万。1981年,麦哲伦基金与塞拉姆基金(SalemFund,原基金--DowTheoryFund)重新开始向公众公开。

(股票指标公式网www.dzhtdx.com)炒股教程

彼得・林奇论预测未来

  股市中赚钱的关键在于不要被吓跑。这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和减肥一样,决定最后结果的是耐力,不是头脑。